什么是高质量教育(名词解释教育计划)

[圆桌对话]客人:杜玉波代表(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)王树国代表(Xi交通大学校长)成员严纯华(兰州大学校长)委员倪敏静(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)主持人:光明日报

[圆桌对话]

客人:

杜玉波代表(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)

王树国代表(Xi交通大学校长)

成员严纯华(兰州大学校长)

委员倪敏静(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)

主持人:

光明日报记者杨飒金浩天

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,发展更加公平、更加优质的教育。

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?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,教育的面貌会发生什么变化?要实现这个目标,我们要克服哪些困难?光明日报记者邀请四位代表委员举行圆桌对话,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。

什么是高质量教育(名词解释教育计划)插图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与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房车智能焊接技术,观摩3D打印技术。杨志立摄/光明图片

1.高质量:

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很满意,有很强的获得感。

【教育现实】

当前,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“学”转变为“学”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,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,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战略任务。

主持人:近年来,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升级了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出发点是什么?我们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新面貌?

杜玉波:高质量一直是教育的目标,也是教育结构调整、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。教育体系建设的“高质量”,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高度契合,教育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度贡献,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高度满意度和强烈获得感。教育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,不同学术板块的各类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衔接,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更好,这将是优质教育的新面貌。

王树国: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,在我国会体现在师生的综合素质、全民素质乃至各行业的发展上。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,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。

倪敏静:高质量主要体现在教育区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本解决,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,职业教育形成了从中职到高职、高职本科的体系,学前教育录取率进一步提高。可以说,这些要求完全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老百姓的迫切需求。

什么是高质量教育(名词解释教育计划)插图(1)重庆两江新区清河同心小学的学生在校园里晨跑。新华社

2.克服困难:

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

【矛盾的思考】

大多数城市家长都希望孩子的理想路径是接受四个“一流”的教育——一流的幼儿园、一流的小学、一流的中学、一流的大学,然后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。事实上,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,各有优势,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。

主持人:人们对良好教育的需求和向往是多方面的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面对哪些新要求?你克服了哪些困难?

王树国:教育最难的部分是及时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。面对技术和知识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背景,我国需要从专业设置、课程内容、实践教学条件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迎接挑战。通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,促进产学研结合,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。现在很多新的产业形态和颠覆性技术并不是来自大学,这就要求教育要主动融入社会,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建设,培养人才,进而引领社会发展。

严纯华:目前,我们的大学文化和精神还没有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,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。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,大学文化不仅要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和管理,更要根植于这所大学每一位教师、员工和学生的内心追求,并体现在各自的行动和风格中。

倪敏静: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;如何与时俱进,与时俱进;评估如何破题教育,进而带动教育综合改革。只有解决好这三点,才能形成更加公平、质量更高、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什么是高质量教育(名词解释教育计划)插图(2)3.力量的关键:

培养人才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循环

[破解方法]

在科技前沿领域,中国与科技创新大国仍有差距。有专家指出,要加快科研评价体系改革,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,让科研人员坐在“冷板凳”上,多做一些前沿性、挑战性的基础研究,缩小差距,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
主持人:近年来,教育改革持续发力。从考试制度、评价体系到课程教材、学科设置,一些事关全局和根本性问题的改革全面铺开。今年是“十四五”的开局之年。为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,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突破?

杜玉波: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,要优化调整布局结构,整合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等资源,使教育选择更加丰富多样。要加强师资和基础学科建设,加快技术研究。除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,还应深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,坚持选择性的“请进来”,纪律性的“走出去”,目的性的“深度参与”,打造教育对外开放升级版。

王树国: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,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,解决科技、经济等重要领域的“瓶颈”问题。这就要求我们要促进教育、社会、经济的循环,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、产业体系、社会体系的有机衔接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的融合发展。

严纯华:对于高校来说,除了进一步增强知识转移和创造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、全球化和国际影响力,还必须特别重视重塑和提升大学文化,以匹配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。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设经验,使大学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品格,又能与全球高等教育相兼容。全面建设新时代的大学制度文化、创新文化和教育文化,不断塑造和发展廉洁和谐、有序向上、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,让教师乐教、学生爱学、员工爱校,进而通过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引领全社会的文化建设。

倪敏静:首先,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,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。其次,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。再次,通过教育评价改革,对全社会进行一次教育启蒙,重新认识教育的本源,回归教育理性和教育规律。只有这样,才能缓解教育中的普遍焦虑,进而解决国家急需创新人才的问题。

《光明日报》(2021年03月10日05版)

来源:光明网-光明日报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作者:美站资讯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eizw.com/n/218634.html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